![]()
荆州新闻网(特约记者 朱传荣)“母鸡下蛋”、“跳围墙”是七十年代沙市工业快速发展的经验作法。所谓“母鸡下蛋”就是在企业老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,分出去建新厂;“跳围墙”即拓展新门类,开拓新领域,填补产品空白。
![]()
沙市合成树脂厂的创建和发展,就是“老母鸡”下的“蛋”。使一个食品企业从做饼干,另起炉灶开发生产出化工产品苯酐。不仅填补了本市乃至湖北有机化工产品空白,并成为全省第一个外贸出口企业。
![]()
年届八旬的符慈安(左),曾参与了邻苯二甲酸酐(简称苯酐)的学习、调研筹建、生产的全过程,对企业的发展历历在目,了如指掌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这位企业的元老、前任厂长。
![]()
符老回忆道,1965年下半年,沙市食品厂党支部书记李凤带领符慈安、江国芳、周维义等一行赴江苏省苏州市合化厂学习笨酐技术,为期3个月。数年后,市政府要求拿出苯酐样品。接到任务的符慈安和范叙龙二人,自行设计笨酐小试装置,经夜以继日的奋战,终于拿出符合产品标准的苯酐样品。
![]()
1970年食品厂开始筹建生产苯酐的资金,市财政拨款5万元启动资金。此事由符慈安负责,他带领12名食品工人背上行李,在占地44亩,位于跃进路12#的荒草丛中,搭建起简陋工棚。建厂初期,他们吃住在工地,成为沙市有机化工开发生产苯酐的领跑者。
![]()
历时三年,一座自行设计、制造、安装,年产可达500吨苯酐的生产装置正式投入生产,实现一次性调试成功,至此,沙石牌苯酐产品投放至我国的化工市场。
![]()
1972年下半年,与食品厂脱钩,成为独立法人的沙市树脂厂正式挂牌,为做强企业,技术领先和扩大规模两手抓,年产量由500吨扩大到2000吨。1979年底一次性签定了200吨出口合同,库存的苯酐必须更换外贸出口包装,全厂上下齐动员,工人和科室人员全都参加,分三班连轴转,哪怕粉尘大,又是体力劳动,大家毫无怨言,换成出口包装的4000包产品全部合格,保证了如期出口。此后,成为湖北省首屈一指的化工出口产品,远销澳大利亚、西德等地。
![]()
1979年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应用“塔型立构件”技术,改善流化床反应器流化质量,提高了生产强度,这项成果在国内外具有独到性,198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世界流态化协会年会上得到推广。
![]()
1986年建造了我国第一套万吨级萘法流化床生产苯酐装置投产。此后,中石化拨款500万元给清华大学工程系,委托他们设计直径5米流化床反应器并获得成功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项目,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高校部科技二等奖。
![]()
符慈安上任厂长后烧了三把火:产品出口;与清华大学合作,使不知名的一家小企业,一下子在全国有了名;企业扭亏增盈,职工加工资。1984年,该厂工程师邵耀堂和武汉大学合作,在工业装置上采用微机(电脑)处理成功,同时在全国领先实现在苯酐行业管理和工厂信息应用微机处理。1985年,化工部在该厂召开现场会,并在荆州宾馆举行了全国化工系统微机处理应用推广大会。
![]()
实行厂长负责制后,由厂工会组织定期召开厂长与职工代表对话会,能解决的当场表态解决,不能解决的给予说明。尽力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关心职工生活福利,给多名职工帮助解决了城市户口,修建了4栋职工宿舍,当时新婚职工都能分配到住房。
![]()
企业重视人才的培养,与沙隆达企业共同委托沙市职大开设化工班,定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名。企业跃升国家二级企业,国家苯酐生产五大骨干企业之一,效益始终列居全市前八名。
![]()
1985年和沙市溶剂厂合并,8月18日成立沙市合成树脂总厂,扩大生产规模,开发生产增塑剂、混凝土减水剂、不饱和树脂等产品,一度被国家化工部定位为有潜力的重点发展的中型化工企业。1991年7月23日,首次登上全省最大200家工业企业榜。
![]()
![]()
注:邻苯二甲酸酐(简称苯酐)为白色固体,是化学工业中重要原材料,用作环氧树脂固化剂、分析试剂、制备染料的中间体、制造增塑剂等。
展开